<tbody id="e2qc4"></tbody>

    <dd id="e2qc4"><track id="e2qc4"></track></dd>

    把1080p手機換成2k的為啥看不出差別?

    有很多小伙伴都有這樣一種體驗,2K屏和1080p屏的手機看上去感覺沒有多大差別,分辨率提升后不是應該更加清晰嗎?為什么視覺效果區別不大?

    首先,我們要明白分辨率的概念,什么是720p、1080p、2k分辨率?

    720p表示的是1280*720的分辨率

    1080p表示的是1920*1080的分辨率

    2k則表示的是2560*1440的分辨率

    (都是指一般情況下,如果屏幕的長寬比例不一樣,會有一些細微的區別)

    其實很好理解的,我們現在用的手機屏都是液晶屏,而液晶屏的像素個數和屏幕大小決定了這塊屏幕的清晰度,屏幕大小不變的情況下,像素個數越多,屏幕越清晰。(像素的排列方式也會影響,這個后面再說)

    從這個角度我們引出了另一個概念

    PPI(Pixels Per Inch所表示的是每英寸所擁有的像素Pixel數目)

    絕大多數情況下PPI越大,屏幕越清晰

    其實計算方法很簡單,用長跟高的像素數計算出對角方向的像素數(直角三角形),然后再用對角的像素數除以屏幕尺寸就是ppi了,公式表達為 PPI=√(X^2+Y^2)/ Z (X:長度像素數;Y:寬度像素數;Z:屏幕大小)。

    另外科普一下另外一個相近的詞:DPI。DPI(Dots Per Inch)是指輸出分辨,針對于輸出設備而言的,一般的激光打印機的輸出分辨率是300DPI-600DPI,印刷的照排機達到1200DPI-2400DPI,常見的沖印一般在150DPI到300DPI之間。

    其實PPI的計算方法很簡單,用長跟高的像素數計算出對角方向的像素數(直角三角形,計算方法就不用多說了),然后再用對角的像素數除以屏幕尺寸就是ppi了。

    早在iPhone 4發布的時候,喬布斯引入了一個概念,叫視網膜屏(Retina)

    Retina 屏幕是一種具備超高像素密度的液晶屏,它可以將960×640的分辨率壓縮到一個3.5英寸的顯示屏內。也就是說,該屏幕的像素密度達到326像素/英寸(ppi)。與上幾代iPhone相比,Retina屏幕的像素數擴大了4倍,但屏幕尺寸并未變化,這就使得其像素密度實現翻番。

    手機屏幕的PPI當達到一定數值時,人眼就分辨不出顆粒感了。這個數值是多少呢?2010年前蘋果公司CEO史蒂夫·喬布斯(Steve Jobs)在iPhone 4發布會上對視網膜技術的介紹:“當你所拿的東西距離你10-12英寸(約25-30厘米)時,它的分辨率只要達到300ppi這個‘神奇數字’(每英寸300個像素點)以上,你的視網膜就無法分辨出像素點了。”

    雖然說超過了300ppi,人眼就無法識別,但其實也是有條件的,我們離近一些,把圖片放大一些還是能看到一些顆粒感的,所以如果觀察仔細的話還是可以看出差別。

    同時一塊屏幕的好壞不只是停留在分辨率大小,屏幕的通透性,對比度,色彩飽和度,材質等等都會對屏幕有所影響。有時候,我們會感覺屏幕顯示很鮮艷,自然是跟對比度,色彩飽和度等等有關的。

    1080p 2k 只是衡量屏幕顯示效果的一方面,所以大家再選購手機的時候并不要單看屏幕數據,還需要綜合手機的硬件參數、外觀、續航能力等一切功能,選擇合適自己的手機才是最好的。

    www.爱爱

      <tbody id="e2qc4"></tbody>

      <dd id="e2qc4"><track id="e2qc4"></track></dd>